癌症防治,要积极做到“四早”,即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但经常会有人说:“我没有不舒服为什么要去医院做检查?”
然而,对于筛查而言,就是要在没有症状的时候去进行相应的检查。
“因为癌症的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可能已经发展到中晚期了。”广州市胸科医院肺结节诊疗中心专家表示,癌症早筛可以在无症状时发现癌症或者癌前病变,提前治疗,从而大大提高治愈的可能,这也早已成为肿瘤早期筛查和防治的共识。
“早”意味着机会,意味着生命。
老王(化名)的妻子因肺癌晚期去世,“当时由于发现得太晚,病情进展迅速,连半年时间都没挺过去。”
妻子的离开给老王带来了极大痛苦,也让他深刻意识到身体健康筛查的重要性。
前些天,在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建议下,考虑到肺癌的家族聚集性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老王主动到广州市胸科医院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以排查潜在的肺部疾病。
精准影像分析:锁定潜在风险!
体检结果显示,老王肺部存在一个可疑小结节。
“尽管结节不大,但其影像学特征具有早期癌变的可疑迹象。”这个可疑迹象引起了广州市胸科医院肺结节诊疗中心主任邹建军副主任医师的重视,为进一步明确病灶的特征,科室立即组织胸外科、呼吸科、放射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会诊(MDT),详细讨论老王的影像资料和病情发展可能性,这是该中心针对可疑肺结节开展的常规诊断策略。
专家团队通过影像比对和初步病理分析后,认为该结节“存在高度的恶性风险”,建议尽早进行手术切除,并介绍了手术的必要性、手术过程及术后康复方案等。老王和家属对医生的建议表示信任,并积极配合手术安排。
手术治疗:成功切除病灶
手术当日,由广州胸科医院的外一科(胸外科)团队实施手术。术中,医生精准切除病灶,术后病理显示该病灶为“微浸润性肺腺癌”,这是一种非常早期肺癌类型。幸运的是,手术切缘清晰,病灶被完全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定期复查也未见复发迹象。
如何在纷繁复杂肺结节影像中锁定可疑个体,离不开医生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和判断。一个个成功病例,验证了胸科医院肺结节中心在肺结节与早期肺癌诊疗上的专业和权威。
“哪些肺结节需要手术?”
根据最新发布的《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肺结节手术切除的主要适应证有以下三方面:
1.结节大小与类型:
o直径≥15 mm 的持续性纯磨玻璃结节(pGGN)。
o直径≥8 mm 的实性结节或实性成分≥5 mm 的持续性部分实性结节(PSN),且高度疑似恶性。
2.影像学恶性特征:
o包括毛刺、分叶、胸膜改变(如胸膜牵拉、皱缩、附着或凹陷)、空泡征、血管征(扭曲、扩张或僵硬)以及囊腔型等。
3.随访动态变化:
o短期随访中结节稳定但无法排除恶性,或发现结节最大径或实性成分最大径增长≥2 mm。
对于上述情况的肺结节,手术可能是更适宜的选择,不过最终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由多学科专家团队综合评估后制定。
哪些人群应进行肺癌筛查?
根据早期肺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肺癌筛查的高危人群界定为:年龄40~80岁,并且至少合并以下任意1条危险因素:
①累计吸烟指数≥20包年;
②环境或职业暴露(氡,硅,镉,砷,铍,铬,镍,石棉,柴油烟雾,煤烟,放射性元素);
③一级亲属肺癌家族史;
④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陈旧性肺结核;
⑤既往恶性肿瘤史;
⑥长期吸入二手烟(家庭或室内工作场所,>2 h/d,至少10年)或长期暴露于厨房油烟中(炒、煎、炸等烹饪)。
专家建议,上述肺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肺癌筛查。
有哪些预防措施?
1. 戒烟:戒烟是预防肺癌最有效的方法,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者。
2. 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这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早期筛查方法。
3. 减少职业暴露:采取职业防护措施,避免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
4. 改善生活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的暴露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不仅可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更可以挽救更多生命。
我们的优势:多学科会诊模式
1.综合评估:多学科会诊模式汇集了胸外科、呼吸科、肿瘤科、放射科和病理科等领域专家,对患者的肺结节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2.个体化治疗:多学科团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和结节特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快速决策:通过多学科会诊,患者病情能快速得到多位专家的意见,促进快速决策,减少等待时间,提升诊疗效率。
4.持续监测:多学科会诊模式便于对治疗效果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应对病情变化。
从影像分析、诊断到手术实施,确保了诊疗过程的精准性和及时性。多学科会诊模式使广州胸科医院的肺结节诊疗中心专家团队能在复杂病例管理中发挥优势,确保患者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属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尽早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肺结节诊疗中心:谭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