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不可失,千金难买老来肉! | 老年人肌少症的营养和运动干预
发布时间:2024.12.23
“肌少症好发于老年人!” 饮食结构单一,挑食、素食、久坐、少运动都是常见诱因,这个疾病本身不可怕,正确认识是关键,对抗肌少症不仅依靠饮食,适量运动、康复训练都非常重要。 为帮助大家更好认识肌少症,广州市胸科医院营养团队拍摄了科普视频,旨在提高居民对肌少症的认识,倡导老年人加强饮食营养和锻炼,改善和预防肌少症。 什么是肌少症? 肌少症,也称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进行性疾病,表现为肌肉数量减少,肌肉力量减弱,和肌肉功能减退。肌少症可导致身体活动功能下降、身体衰弱,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丧失日常独立活动的能力,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风险,严重时会增加死亡风险。据统计,60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肌少症患病率分别为5~13%和11~50%。 肌少症的危害 1、肌肉减少会导致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下降,增加跌倒风险,尤其是在老年人中更为突出。 2、肌肉与骨骼相互影响。肌肉的活动和力量对骨骼的健康起着促进作用,肌肉减少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加重。 3、肌肉减少会影响身体功能的进行,包括上肢和下肢肌肉的活动,从而影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质量。 4、肌肉减少与许多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心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等)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5、肌肉组织在免疫反应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肌肉减少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和疾病的风险。 6、研究还显示,肌少症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如何自我筛查? 1.小腿围——可以用软尺测量自己小腿最粗的围度。男性小于34厘米,女性小于33厘米对诊断肌少症有参考价值。手边没有软尺的可以用双手拇指和食指环绕围住小腿最粗部位,指环围度刚好合适或者比小腿最粗部位偏大,提示肌少症风险增加! 2.步行速度——步行速度是安全简便的评估方法。以自己正常步速行走6米所需时间>6秒(即步速<1米/秒)提示躯体功能下降。 3.5次“起-坐”试验——5次“起-坐”试验时间也可用于运动功能评估。在一个没有把手的椅子上连续完成站起坐下5次所需时间≥12秒提示运动功能下降。 
肌少症可以预防和改善吗?
多数肌少症是可以预防的,发生肌少症后通过以下措施也可以得到改善,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1、充足的营养是保证:确保每餐有足够的优质蛋白质。营养充足是保持体重及肌肉量的基础,在能量足够的前提下,增加蛋白质的比例,每公斤体重补充蛋白质1.2-1.5克,其中一半应由优质蛋白提供,如蛋、奶、瘦肉、豆制品及坚果等。存在肌少症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多补充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鱼、禽、畜肉、鸡蛋、牛奶等)来抵抗肌肉量的丢失。研究表明,老年人每餐摄入25-30克蛋白质,有助于肌肉的生长和修复。具体要求如下:
(1)每餐都有动物性食品,如鱼、虾、禽肉、猪羊牛肉,大豆,以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蛋白质的摄入宜均匀分配至三餐。
(2)每天喝300~400g鲜牛奶或者奶制品,乳糖不耐受可应用低乳糖奶或者酸奶。
(3)每天吃大豆及其豆制品:推荐每日摄入量折合大豆15g。多吃海鱼、海藻等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适当增加动物肝脏、蛋黄等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食物的摄入。
(4)鼓励增加深色蔬菜和水果以及豆类等富含抗氧化营养素食物的摄入。
(5)必要时在医生或者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补充维生素D和含多种微量营养素的膳食营养补充剂。
2、科学的运动也很关键:研究显示各种类型的运动训练均可以增加老年人肌肉毛细血管密度,改善肌肉干细胞反应,减少或延缓肌少症。
(1)抗阻运动联合营养补充可显著提高躯体运动功能、肌肉量和肌肉力量。运动方式有哑铃、拉力器、俯卧撑、平板支撑、抬腿、弓步、马步、垫脚尖、单腿站立等,训练上下肢及身体核心肌肉。每周2-3次,每次30-60分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强度量力而行,并循序渐进,必要时运动前先做医学检查并咨询专科医生。
(2)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的营养供应,改善肌肉代谢及整体肌肉协调能力,增强抗阻运动的适应能力及效果。还可以减少身体脂肪比例,减轻身体的慢性低度炎症反应。运动方式有走路、踏步、骑车、游泳、太极拳、广场舞等方式,每次30分钟以上,每日进行最佳。
(3)拉伸运动及平衡功能训练可以增加身体的柔韧性、稳定性及关节的活动度,减少运动中的损伤及日常生活中的跌倒发生。
临床营养科:卢春丽、范佳画,外一科:王麟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