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胸科“侦察兵”再次与病毒赛跑
发布时间:2022.04.29

胸科“侦察兵”再次与病毒赛跑

 

自广州摘星后,胸科医院支援流调队20名队员撤离不到一周,427日广州疫情再次拉响警报,全体队员火速集结,医院迅速组建23名支援流调队进驻流调中心,队员们发扬连续作战精神,投身病例信息梳理、现场流调、重点场所和密切接触者甄别等工作,为了能更早一点、再快一步摸清病例行动轨迹、甄别密切接触者,他们再次与病毒展开赛跑,与城市共渡风浪。这是队员们之前的战疫日记,一起认识这支抗疫前线的胸科流调队员!

疫情就是命令!为积极应对紧急流调任务,医院未雨绸缪,从各部门抽调了20名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和传染病防控工作经验的医务人员组建了胸科医院流调队,队员们曾多次参加支援新冠病毒流调工作。 48日晚,工作群发出支援流调的紧急通知后,除部分队员因工作安排或在管控区内无法前往外,其余队员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奔赴流调中心。随后其他队员陆续到达,胸科医院20人流调队伍全部投入这场与病毒赛跑的硬仗。

病毒从哪里来?会到哪里?

流调中心会议厅24小时灯火通明,调度组的队员紧盯病例报告情况,现场流调组的队员进行电话流调,重点场所排查组的队员收拾防护用品准备出发,刚返回中心的队员还没来得及休息,便立即排查监控甄别密接和撰写处置报告,信息组的队员紧锣密鼓整理资料,撰写流调报告,大家都各司其职、不停运转。

疫情处置“贵在及时”,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把病例到过的重点场所排查清楚,把跟病例接触过的密接甄别出来,把人员信息落实到位,与病毒赛跑。因此连夜工作已是流调人员的常态。什么时候下班,这场硬仗什么时候结束,都是未知的。

“我都忘了熬了多少个通宵?”副队长江坤洪是流调队最有经验的队员之一,曾多次支援广州流调工作,最近因为连续熬夜,口腔溃疡十分严重,但他克服困难,坚持战斗。423日,随着社会面清零,集结在流调中心的几百名‘侦察兵’迎来撤队的消息,彼时大家都感到日夜坚持的那份艰难和辛酸是值得的,也为能在抗疫一线而感到骄傲。随着流调队员们陆续撤离,因工作安排,江坤洪仍需坚守专班,计划430日最后一批撤离,然而随着疫情反复,他只能再次割舍与家人团聚的思念,继续投身新一轮流调任务,成为胸科人不畏艰险、连续作战、担当奉献的代表。

“来到第三天就加入重点场所攻坚专项,每晚紧盯专项病例新增情况,整理信息撰写报告,常常凌晨四五点收工,报送完就天亮了。” 结控科的杨洁莹也是多次参加次流调工作,早已习惯了这种不分昼夜的工作模式,“每天都跟打仗一样,一干就是半个月,也正因为有大家的努力,才能迅速摘星。这就是广州速度,我们再一次跑赢了病毒!”

“压力就是动力”

“与以往流调工作不同,这次疫情处置任务更急,处理速度更快,工作强度更大。” 一分所龚芳去年参加了流调,这次接到集结通知,毅然将小孩托付给家中老人,马上奔赴现场。

疫情防控工作不容疏忽,三区划得准不准,重点场所排查是否清楚,密接者甄别得全不全,都直接影响整个疫情防控的工作成效,临危受命,担当重任,队员们承受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也得到极大锻炼,流调队员们在压力下成长,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四天之内去了两次病例现场,也曾几度通宵达旦,回到流调中心还要继续追人员名单,写流调报告。相对有点时间就得补觉,没空想别的事情。队员们经常都是手上任务没了结,就会接到新的任务单。”同样有丰富经验的副队长雷宇说道,“这次工作强度远超去年,但大家都得到极大锻炼!这次我们已经几乎是主力,可以独当一面!能一个人去负责完成好重点场所的排查,甚至能完成核心流调,写出漂亮的流调报告。”

“报到的第一天就接到组里通知要到重点场所开展排查工作,于是马上联系街道和重点场所的负责人,自己与1名公安人员就出发了。去到现场,甄别密接、风险研判、管控措施的建议需要仔细判断后给出,责任和压力都很大。”之前在市疾控中心驻点两周的钟敏儿虽然已经非常熟悉流调工作,但这还是第一次单独行动。

“去年我参与中南街三人小组采核酸,虽然穿着防护服穿街走巷上门,回来衣服都湿透了,但没什么压力,干完就没事了。在这里责任重大,报告没写过,判密接怕漏了,三区划分怕掌握不好。一有新病例马上就要去现场,有些队友连续熬几个通宵。回来还要写报告,更新资料。”新队员曹满霞(二分所)第一次真正参加流调工作,她说这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深深体会到流调人的不容易。

“休息时间不定,又害怕有新任务听不到电话,影响了疫情处置,心理压力不小,休息不好就上火牙疼,与核酸采样不同,流调工作还是极具挑战!”谢群坚(预防保健科)、刘玉美(预防保健科)、樊瑞兰(专科门诊)、张广莉(综合门诊)等几位队员多次参加医院的核酸采样,表示流调工作费脑耗时耗体力,虽然身体因工作强度大出现了一点状况,但她们仍然坚守岗位。


摘星日的纪念

在队长吴桂锋看来,核酸采样是疫情防控的前方,他们把病例筛查出来后,就需要“摘星人”夜以继日地开展流调工作。在病例增长处于高位里几天里,大部分队员所在的小组手上掌握的病例还没处置完,新的任务接踵而至。“真的是24小时连轴转,真担心他们身体扛不住。”

422日这天,队员唐城(放射科)迎来了他的生日,“没想到能有机会参与到‘摘星’行动,在调度组每天看着新增的病例数和各流调队伍的任务量,心都是悬着的。这天,在特殊的时期特别的地点,我们为了广州‘摘星’而战斗,而广州‘摘星’为我庆生!这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

当市民们都在庆祝摘星以及神兽可以回笼复课时,这群摘星人只想尽快回家抱抱孩子。我们的流调队员里,大多数队员的孩子还很小,但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他们也只能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加入到流调工作中。二分所何立乾1岁多的女儿前几天突发幼儿急疹,体温高达到39℃,但因流调工作无法回家照料,工作结束后,他最想做的就是赶紧回家抱抱半个月没见的女儿,“今天终于不接单啦,没想到居然这么快就搞定,感觉很给力,所有的人都在进步。”

据了解,在上一轮疫情防控中,我院流调队累计参与处理病例百余例,包括面对面及电话流调,甄别和追踪密接,参加重点场所排查200余次,累计撰写流调报告30余份,参与7个重点场所专项攻坚。作为流调人,我们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守护了广州人民的健康;作为胸科人,我们为广州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胸科力量。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胸科人的身影!

427日以来,胸科流调队员再次集结在流调一线,展开与病毒的新一轮赛跑,向他们的战斗精神表达敬意,希望队员们做好个人防护,以规范程序、最快速度、最高质量做好病毒流调、病源分析及密接者追踪等流调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硬仗贡献胸科人的智慧力量。

 

 

                                市胸科医院流调队:杨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