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举办肺结核支气管镜诊疗技术培训
“支气管镜在呼吸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诊疗作用,近年来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支气管镜下的冷冻、介入治疗及其微创治疗的先进性也已得到验证。支气管镜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为提升呼吸专业的临床诊治能力开辟了广阔空间。”
为帮助结核、呼吸等学科医护人员更好掌握支气管镜诊疗,了解学科发展和学术成果,2022年7月30日,广州市胸科医院举办了广州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肺结核支气管镜诊疗技术进展培训班”。培训采用线上线下形式开展学术交流。
院长刘健雄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多年来,医院高度重视内镜技术和业务发展,早在上世纪60年代,胸科人就通过硬质支气管镜诊疗技术,应用硝酸银局部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80年代初,有效将硬镜、软镜结合起来,进行肺结核空洞内置管,治疗难治性肺结核。90年代开展支气管球囊扩张技术;2001年以来探索冷冻治疗和肺结核空洞内曲霉菌感染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特别是肺结核空洞内曲霉菌感染的治疗病例数和成功率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今年初,医院把打造呼吸介入诊疗中心纳入高水平特色医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以高起点推进内镜业务发展。
此次培训邀请了国内结核病学与呼吸病学专家、教授进行专题演讲,授课的内容涵盖呼吸内镜在结核科所有应用诊疗技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唐纯丽教授介绍了支气管镜诊疗技术的新进展以及未来技术展望,副院长胡锦兴介绍了内科胸腔镜在不明原因胸腔积液以及不典型结核性胸膜炎诊疗中的应用,指出内科胸腔镜不仅可以通过壁层和脏层胸膜、膈肌和纵隔面进行全面检查,多点、多部位、多数量活检,进一步提高诊断率,还可以利用胸模固定术等技术进行治疗。
医院非结核分枝杆菌诊疗中心主任陈品儒教授讲述了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合并气管支气管病变具有以老年患者为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存在较高的误诊与漏诊率、与支气管结核相似而难以区分的特点,应尽早行支气管镜排查,鉴别诊断。菌种鉴定是主要确诊方法,应尽可能早期进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检查,避免误诊。内三区肖海浩副主任医师介绍了气管、支气管的分型、治疗原则、预后以及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八种方法,即:局部给药、机械清除、冷冻、球囊扩张、热消融、支架置入、瘘口封堵以及针吸淋巴结脓肿治疗。
肺结核科主任邝浩斌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了耐多药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的发病率高,同时指出,支气管结核是耐多药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的支气管镜检查和及时治疗有助改善患者的预后。内三科主任汤春梅教授通过具体病例介绍了肺结核空洞合并曲霉菌球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谢艺开主管护师介绍了超声支气管镜操作的护理配合。
培训采取理论授课与手把手实操相结合方式,在医院实训中心,通过模型,有操作经验丰富的唐纯丽、高健齐、彭德虎教授现场教授超声支气管镜、硬质支气管镜、支气管导航的操作技术,教授了针吸淋巴结活检、肺活检、冷冻活检、套扎、以及激光、支架的放置等操作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培训和学术交流,能够把气管镜诊疗技术的新进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运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能解决更多患者的实际问题,推动支气管镜诊疗在肺结核病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我院内镜中心主任彭德虎说。
内镜中心:彭德虎 方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