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胸科点赞 | 成就了这场“史无前例的高水平学术盛宴”
中华医学会2023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日前在广州胜利闭幕。在三天时间里,院士专家、学界精英、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思想花火碰撞,学术浪潮奔涌,成就了一场规模宏大、水平高超的学术盛会。
广州市胸科医院作为大会东道主和主要承办单位之一,积极筹备、周密部署、全力以赴保障大会顺利进行。医院被授予2023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最佳承办单位”和“先进组织单位”等荣誉。
院党委书记何蔚云在闭幕致辞中表示,大会为全国结核病同道搭建了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必将促进结核病学科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和传播,增进国内同仁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必将造福更多患者,并表达对未来紧密合作、不断创新、继往开来、再筑华章的美好期待及坚定信心。
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科研是临床医生非常关心的问题。经学术大会评审,我院共入选 139 篇论文 (论文发言9篇、壁报交流 40 篇、书面交流 90篇),名列全国各单位之首。我院内四科汪敏副主任医师论文《2 型糖尿病合并初治肺结核患者肺部病灶广泛及空洞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获评 2023 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高质量论文”。
此外,医院24位专家在大会各专场中作学术报告,他们高水准、强密度的精华分享、思维碰撞,给予结核病诊疗工作带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大家纷纷表示,在本次学术大会上收获颇丰,对解决临床和医技工作常见及疑难问题有极大帮助,将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助力学科领域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诊疗专场】
邝浩斌
肺结核科主任 主任医师
报告主题:《结核病治疗效果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指南推荐敏感肺结核疗程6-8月,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疗程18-24个月,肺外结核的疗程多参考肺结核,一般需要1年以上,痰结核菌检查和胸片/CT扫描是评价结核病治疗效果的金标准,但影响治疗效果的原因很多,如何更好预测治疗效果,缩短疗程是目前结核病研究热点。邝浩斌主任报告了国内外的多项研究成果,指出有些生物标志物可以用于评价结核病的治疗效果,实现早期预判,确定停药时间,或早期预判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梁小朋
内八科副主任医师
报告主题:《肺部受累的惠普尔病与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研究表明,惠普尔病在免疫低下或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均可发病,好发中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病程,以发热和(或)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与菌阴肺结核的临床症状极其相似,需加以鉴别,其胸部CT以下肺、网状、间质性肺炎改变为特点。惠普尔病的确诊依赖于:肺活检、支气管内活检病理表现惠普尔养障体PAS染色呈阳性和对特异性抗体的免疫反应性,或者肺泡灌洗液、痰液中检测出惠普尔养障体为主要致病菌。
【NTM专场】
谭耀驹
医学检验科学科带头人 主任技师
报告主题:《脓肿分枝杆菌研究进展》
谭耀驹主任深入阐述了广州地区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亚种和耐药性研究成果。研究发现最常见的亚种为脓肿分枝杆菌脓肿亚种,其次是脓肿分枝杆菌马赛亚种,最少见的是脓肿分枝杆菌博莱亚种。研究针对广州地区脓肿亚种临床分离株耐药性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广州地区脓肿分枝杆菌对替加环素和阿米卡星最敏感,其次是克拉霉素和利奈唑胺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直接有效的参考。
陈华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
报告主题:《靶向高通量测序鉴定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的应用价值研究》
NTM存在多种亚群亚种,准确鉴定NTM菌种,精准指导临床医师用药是临床诊治的关键。常规的微生物培养法和影像法难以对其进行区分,而NGS技术费用昂贵。靶向测序技术通过超多重PCR捕获分枝杆菌特异基因,再进行高通量测序鉴定具体菌种。可鉴别36种常见NTM和130种少见NTM,且可在24小时内有检测结果,进行非结核分枝杆菌精准分型,还可鉴别至亚种,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留取支冲液标本可获得更高的检测准确性。
何湘容
内三科医生
报告主题:《影响鸟分枝杆菌复合群肺病治疗的多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国内NTM肺病的发病率从西北向东南沿海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MAC为NTM临床分离菌株中最常见的慢生长分枝杆菌,目前对人致病的主要有11种。不同MAC菌种的耐药性存在差异,胞内分枝杆菌对乙胺丁醇、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显著低于鸟分枝杆菌。年龄、药物种类和空洞有无与MAC肺病的治疗转归密切相关。
【尘肺专场】
马志明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报告主题:《间质性肺病合并分枝杆菌肺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马志明主任讲述了间质性肺病是分枝杆菌病(肺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高危人群,其病变部位多与间质性肺病病变重叠,易漏诊,且以实变或者空洞多见,缺乏典型结核好发部位特征,因此间质性肺病患者常规抗酸杆菌相关检查非常重要。
【骨科专场】
张强
外三科(骨科)主任 主任医师
报告主题:《多椎体结核分类及相应手术方案探讨》
张强主任结合我院临床实践经验,明确了多椎体结核的概念,列举了多椎体结核的常见类型及命名,讨论了多椎体结核的手术入路和不同类型的多椎体结核对应的保守治疗方案及手术方案。
【胸外专场】
游佩涛
外二科主任 主任医师
报告主题:《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外科治疗》
游佩涛主任从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诊断标准,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外科治疗的现状、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式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治疗进行全面讲述,分享我院胸外科近些年来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手术治疗及术后严重并发支气管胸膜瘘和脓胸的治疗经验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重症专场】
李德宪
重症医学科主任
报告主题:《重症结核病诊疗的思考》
李德宪主任围绕重症结核病人入住ICU的原因以及发展成危重症病人的危险因素,着眼解决诊疗问题,提出ICU中合理的临床处理需运用恰当的适合结核病特点的诊疗策略,同时ICU前识别及根据危险因素及时做好相关处理的重要性。
【介入专场】
彭德虎
内镜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
报告主题:《淋巴结瘘型支气管结核特点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彭德虎主任对我院 2015年以来收治的 246 例淋巴瘘型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淋巴结瘘型支气管结核支气管镜下病变特点,分析影响介入治疗频次与疗程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病变类型、不同瘘口数量、性别和年龄、患者介入治疗次数与治疗疗程的差异,发现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对淋巴结瘘型支气管结核疗效确切,但治疗频次则需要根据病变性质、瘘口病灶数量及患者年龄等因素而合理调整。
肖海浩
内三科负责人 主任医师
报告主题:《肺结核空洞继发曲霉菌球支气管镜介入治疗》
肖海浩主任从肺结核空洞继发曲霉菌球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及危险因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讲述,阐述“肺结核空洞继发曲霉菌球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特色技术,分享详细介绍了支气管镜下治疗方法。对于不能手术或是不愿手术的肺结核空洞继发曲霉菌球患者,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是目前除外科手术外唯一可达到根治目的方法,同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优势,可使不少适应症患者免受肺叶或全肺切除之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方伟明
内镜中心主治医师
报告主题:《结核引起的中心气道疤痕狭窄患者球囊扩张疗效分析》
肺结核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合并支气管结核,而支气管结核(疤痕狭窄型)是其中主要的类型之一,由于中心气道狭窄对患者呼吸、生活影响大,所以结核引起的中心气道疤痕狭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球囊扩张治疗是一种成熟的治疗气管狭窄的方式,讲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支气管球囊扩张患者的资料,总结规律,为未来患者治疗提供治疗参考。
【青年专场】
俞朝贤
ICU主任 副主任医师
报告主题:《肺结核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
与ARDS或者COPD不一样,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目前并没有专门的指南或者专家共识指导如何进行机械通气。入住我院ICU的患者大多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脓毒症等情况,或者是大咯血、脓气胸、支气管胸膜瘘等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这些患者的机械通气策略很难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讲者通过引用我院ICU近年来针对该类患者机械通气的临床实践,对此类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支持策略进行一定程度的经验总结,从而为该类患者的成功救治提供更好的临床救治策略。
朱家楼
医学检验科副研究员
报告主题:《结核病单细胞测序研究前沿进展》
目前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是由于结核病免疫的复杂性,目前对于抗结核保护性免疫及其关键调节机制认识仍然不足,朱家楼博士总结分析了国外近5年来结核单细胞测序的相关文章,指出单细胞测序可为抗结核免疫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它能以更高的分辨率来揭示细胞群体发育及功能机制,研究报道发现很多新的亚群在抗结核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为未来结核疫苗等研发工作奠定基础。
【相关疾病专场】
方伟军
医学影像科主任 主任医师
报告主题:《肺结核的不典型影像表现》
由于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往往与一般的感染性病变表现难以鉴别,一些病人发病时没有症状,肺结核的痰菌阳性率不高,因此,影像表现往往对早期临床诊断有较好的提示作用。现代医疗环境好转、流动人口及许多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增多,使不典型结核征象越来越常见。本次报告通过对各种不典型肺结核的CT及胸片的影像表现进行阐述及分类,让各位临床医务工作者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苏珊
肿瘤科主任医师
报告主题:《肿瘤合并结核的治疗进展》
苏珊主任讲述肿瘤合并结核的最新治疗进展,包括肿瘤合并结核的流行病学;细胞毒药物,靶向药物以及免疫治疗对抗结核的影响,肿瘤合并患者人群的综合治疗策略的选择等。
【儿童结核专场】
李翠萍
儿科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
报告主题:《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淋巴结炎三例并文献复习》
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报道较少,其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李翠萍主任通过对3例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研究,深化对儿童NTM淋巴结病认识。她表示儿童最常见的NTM病是淋巴结炎,腮腺淋巴结炎国内外报道均少见,及时手术切除联合抗感染治疗,预后良好。
【护理专场】
范玉云
外三科(骨科)护士长 副主任护师
报告主题:《授权赋能营养管理在脊柱结核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营养不良是脊柱结核结核手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范玉云护士长提出,通过健康宣教,让患者对自己的饮食进行登记,每日统计进食的能量和蛋白质含量,随时掌握自己当天或近几天的饮食情况,患者改善饮食状况可体现在饮食日记上,能提高患者对饮食改善的依从性,达到营养治疗的目的。
【检验专场】
苏碧仪
医学检验科副主任技师
报告主题:《呼气检测在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研究》
苏碧仪主任表示,基于痰样本的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是目前临床最常用检测手段,但是其存在诸多缺陷,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迫切需要快速便捷、精准经济的新型筛查诊断手段。该研究采用HPPI-TOF-MS技术对呼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检测,建立了基于呼气代谢组学的分枝杆菌肺病、活动性肺结核的鉴别诊断方法,结果表明呼气检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不错的应用前景。
【营养转化专场】
范佳画
营养科学科带头人
报告主题:《维生素A、D与结核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营养不良会增加结核感染发展为结核病的风险。通过文献对维生素A、D与结核病防治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梳理,研究表明,微量营养素缺乏,如维生素A、D缺乏是继发性免疫缺陷和MTB等感染性疾病发病的最常见原因。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使用微量营养素补充剂有益处,不建议盲目使用微量营养素补充剂。如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或需求增加,可适量摄入复合微量元素膳食补充剂。
【影像专场】
宋敏
放射科副主任医师
报告主题:《基于临床及CT特征诊断非结核分枝杆菌脊柱炎》
宋敏主任表示,由于肌肉骨骼感染的少菌性,早期通过病原学诊断非结核分枝杆菌性椎体骨髓炎( NTM VO )非常困难。NTM VO常常被误诊为脊柱结核(TB VO)、化脓性脊柱炎、转移瘤等,后两者因为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结果的特殊性较容易与NTM VO鉴别。但NTM VO和TB VO临床上鉴别困难,因此 NTM VO最常见被误诊为结核而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导致诊断延迟,骨髓炎加重。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这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及CT征象,总结NTM VO 的临床及CT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减少临床漏诊及误诊。
【临床试验专场】
汪敏
肺结核科副主任医师
报告主题:《2型糖尿病合并初治肺结核患者肺部病灶广泛及空洞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汪敏主任通过收集在广州市胸科医院首次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955例,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肺部广泛病灶和空洞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肺部常见广泛病灶和空洞,并且两者互为危险因素相互影响。使用二甲双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淋巴细胞水平及NLR水平对肺部广泛病灶和空洞的发生存在不同影响。对2型糖尿病患者可首选含二甲双胍降糖干预的方案,并积极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及NLR指标的监测和管理,以减轻并发肺结核时的病情,为慢性病的治疗管理提供临床参考。
【预防控制专场】
赖铿
结核病控制管理科 主管医师
报告主题:《广州学校结核病疫情分析及防控对策》
汇报了近年来广州市学校结核病疫情概况和发病特征,从新生和在校生结核分枝感染筛查、学生病例菌株全基因测序分析、学校人群结核病防治核心知晓率、学校结核病监测预警系统等方面分享了广州市在学校结核病防治的实践经验。最后围绕严把新生入学关、建设无结核校园、规范做好疫情处置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学校防控工作思路。
【感控专场】
颜亮
医院感染管理科公卫医师
报告主题:《住院肺结核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围绕结核病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年龄≥60岁、伴随疾病、住院时间≥15天、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复治肺结核、糖尿病、糖皮质激素为主要危险因素。颜亮医师建议住院肺结核患者应采取加强临床营养、控制基础疾病、减少侵入性操作的次数和时间、合理用药等方法,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进而降低患者的医院感染风险。
刘健雄院长表示,医院将以成功举办学术大会为契机,继续保持饱满精神和昂扬斗志,加快推进高水平特色医院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各项重点工作,持续办好7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凝心聚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内容来源:科教科、办公室
整理:党委办公室